蠵龟偏好肉食,主要捕食底栖或漂浮头足类、甲壳类和水母等,喜欢在珊瑚礁、大陆架或是长满褐藻的浅滩中觅食。
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温暖海域,甚至可以进入海湾、河口或咸水湖中生活。中国南海、东海海域都有太平洋蠵龟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以及上海长江口外海域都可以见到。
蠵龟有迁徙行为,温带水域生活的种群会迁徙到赤道过冬,以躲避寒冷气候,有些个体的迁徙距离长达4828公里。水温10℃以下海龟会变得不爱活动,飘浮在水面上昏昏欲睡,水温5℃以下可能导致海龟死亡。
和其他海龟一样,在产卵场附近的浅水交配,雌龟单独上岸产卵。蠵龟全年都可繁殖,但主要集中在5-7月,雌龟在整个繁殖季会多次交配,每12至17天筑巢产卵一次,每次产卵110-130枚,约45-80天孵化。幼龟背甲棕红色或深棕色;腹甲从奶油色到深棕色不等,有两个纵向脊,随着成长慢慢消失,性成熟时间12岁到35岁不等。通常雌龟在一个繁殖季之后会有2-4年甚至9年的休息时间,而后才会考虑再一次交配繁殖。
蠵龟是现存的硬壳海龟中体型最大的,有记录的最大背甲长达213厘米。头大,宽约15厘米,头背鳞片对称排列,前额鳞两对,其间常有1枚小鳞;顶鳞大,单枚,后缘中线常有纵裂纹;额顶鳞4-7枚;眶后鳞3-4枚。两颚相向钩曲,上颚稍长于下颚,下颚腹侧各有3-4枚颏片,边缘无齿状突。眼大,虹膜及眼周棕黑色。头背棕红色,头侧淡棕色,头腹及颚黄色。颈背色深,颈盾宽短,单枚(偶见分裂为二)。成体背部无棱,背甲心形,末端尖狭而隆起,表面覆盖镶嵌排列的角质盾片,椎盾5-6枚,肋盾一般5对(偶见四对或六对),第一对肋盾与颈盾相接(仅有四对肋盾的个体第一对不与颈盾相接),缘盾12对(偶见13对),最后一对缘盾间常有凹缺,与相邻缘盾排列略呈锯齿状。背甲棕红色或橄榄色,有不规则的土黄色或黑色斑纹,常被藤壶和藻类等共生生物所覆盖。每侧甲桥具3对下缘盾,后缘无孔。腹甲较平坦,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渐狭,色浅无斑纹,呈柠檬黄色或奶油色。四肢桨状,背面棕红色,均具1-2爪,前肢前缘长430-850毫米,有一列起棱的大鳞,后肢前缘长270-350毫米。尾巴较短。雄性体色比雌性更深,偏棕色,头部则较雌性更偏黄色,前肢更长且有一个弯曲的长爪,用于在交配时抓住雌龟的背甲。
甲壳盾片的数量和排列方式是龟鳖目分类的重要依据,蠵龟除了巨大的红棕色脑袋明显区别于海龟科其他物种之外,丽龟的甲桥每侧拥有四枚下缘盾,绿海龟和玳瑁只有四对肋盾且第一对不与颈盾相连,但是仅仅依据不同海域分布蠵龟的背甲盾片数量不同并不足以认定它们分属不同亚种。
UCN濒危等级:VU 易危(2015)
CITES贸易规定:附录一(禁止国际贸易)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