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
龟鳖目 棱皮龟科 棱皮龟属 棱皮龟
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
龟鳖目 棱皮龟科 棱皮龟属 棱皮龟
作者:黎慧欢
棱皮龟(背甲)
棱皮龟(口腔)
棱皮龟(幼崽)
生活习性

棱皮龟是一种生活在远洋的动物,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的中上层,偶尔也见于近海和港湾地带。

中国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台湾、海南等附近的东海和南海海域,以及上海长江口外海域等地。

棱皮龟属于变温的爬行动物,但从热带到北极地区的棱皮龟都能在7℃的水中维持25℃的体温。虽然它的基础代谢率远远低于哺乳动物,但其绝缘体积效应帮助保持着足够的热量。如果在温暖的气候下,它就增加输送到四肢末端去的血流量,从而大量提高其热损,即大量散热。棱皮龟的视力不好。因此,它们常常把海面漂浮的塑料袋或者其它垃圾当作水母吃了造成肠道阻塞,结果使大量的棱皮龟死于人类制造的白色垃圾。由于棱皮龟四肢巨大,并且进化成桨状,可持久而迅速地在海洋中游泳,故有“游泳健将”之称。1970年,中国长江口海域捕获了一只棱皮龟,而它身体上所挂的标记却表明它还曾经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大西洋海域被捕获过,足见它的游泳本领之高。 

棱皮龟杂食性,主要以鱼、虾、蟹、乌贼、螺、蛤、海星、海参、海蜇和海藻等为食,甚至包括长有毒刺细胞的水母。它的嘴里没有牙齿,但是却在食道内壁有大而锐利的角质皮刺,可以磨碎食物,然后再进入胃、肠进行消化吸收。

棱皮龟在热带或者亚热带温暖的沙滩产卵。产卵地和索饵场所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棱皮龟除了需要超强续航的游泳能力之外,还需要依靠洋流才能完成跨越太平洋或者大西洋的洄游旅程。产卵地点在西太平洋的棱皮龟洄游到美国西海岸索饵,一般就要花上10~12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棱皮龟全年均可产卵,一般是4-11月。与海龟产卵习性相同,雌性棱皮龟上岸产卵十分小心谨慎,一般在夜间进行,一遇惊扰就会返回海洋,确保环境安全才会挖沙穴产卵,每窝产90~150枚,卵径50~60毫米,埋于沙下,经65~70天孵化。孵化率约为63%-76%。刚孵化的幼龟壳长约6-7厘米,出壳后立即奔向海洋,并能很快地游泳和潜水。自然状态下,雄性棱皮龟进入海洋之后就不会再上岸了,而雌性也只有产卵的时候才会上岸。产卵场基本位于北纬30度至南纬20度之间,哥斯达黎加的普拉亚格兰德海滩是棱皮龟在东太平洋第一大、世界第四大产卵地。1990年之前,每个产卵季节(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都有250至1000只棱皮龟上岸筑窝产卵。但在2006年-2007年产卵季,只有58只棱皮龟这里产卵。而据2010年的报道,世界上仅剩2000至5700只太平洋棱皮海龟。目前我国尚未发现有棱皮龟产卵场,周边海域也几乎没有观测到棱皮龟的记录。 


形态特征

棱皮龟 作为现存最古老的海龟,也是现存的体型最大的龟鳖类,单独存在于棱皮龟科中,它与其他海龟最大的区别在于背甲,海龟科的海龟背部都有3列角质的盾片,盾片之下才是真皮骨化形成的背甲;而棱皮龟的背部没有盾片,是真皮骨化形成的蜡质薄而坚韧的皮肤,成千上万个大小不整齐的多边形小骨板镶嵌形成了柔韧的背甲,最大的骨片排列成7条纵贯背甲的坚硬棱脊,腹甲纵棱5条,因此得名棱皮龟。头、四肢及身体均覆以革质皮肤。头大,颈短,腭缘锐利,上腭前端有两个三角形大齿突,其间有一凹口,承受下颚强大的喙,棱皮龟没有牙齿,也没有其他海龟那样坚硬的喙,但是在食道内壁有大而锐利的角质皮刺,配合有力的下颚,即便是柔软的水母也别想从嘴里溜走。四肢桨状,无爪,前肢特别发达,指骨特别修长,“双臂”张开的最大记录有2.7米长。后肢长度约为前肢的一半,与尾之间有蹼相连,尾短,泄殖孔圆形。头、颈、四肢均不能缩入龟甲。幼龟体表及四肢均覆以不规则的多角形小鳞片,头背与头侧亦具有对称的鳞片。背灰黑色,身体上的纵棱和四肢的边缘为淡黄色或白色,腹部白色,有黑斑。成体头部鳞片消失,代之以革质的皮肤,背暗棕色或黑色,杂以黄色或白色的斑点,腹部灰白色。

棱皮龟游泳能力极强且速度很快,也能进行长时间的长途迁徙。

品种

目前棱皮龟有两个亚种,即大西洋棱皮龟(指名亚种)Dermochelys coriacea coriacea和太平洋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 schlegeii,但是根据不同群体基因、产卵、索饵场所和洄游路线,可以细分为七个亚种,分别是东北、东南和西南大西洋亚种,东北、西南印度洋亚种,东、西太平洋亚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3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Ⅰ级保护动物 。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